法律纠纷发生时,如果我们要赔偿,需要和对方签订赔偿协议。但是在法律实践中经常会发生对方赔偿协议无效的情况。对方在拿到赔偿后,不认可赔偿协议。那么,法律纠纷如何避免签订的赔偿协议无效?
1、签约主体合法、合规
受害方需要明确且具体。侵权人,签订赔偿协议必须注意受害一方主体是否授权、合规、合法,证明材料是否齐全。
受害人如果死亡,在签订赔偿协议及支付赔偿金时,最好由死者配偶、父母、子女(即所有有权继承受害人财产的人)共同签字并出具收条。并且,签订协议及受领赔偿金的人,必须提供户口登记簿证明与死者的身份关系。户口登记簿不能显示该身份关系的,必须提供户籍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。不能提供该证明材料的,应拒绝洽谈、签约和付款。
受害人未死亡的,赔偿协议中,应以受害人作为赔偿协议的另一方,如果是受害人之外的人代受害人签订协议,应以受害人的名义。代签人必须持有下列材料:受害人授权委托书(受害人签字并摁手印)、受害人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。若受害人为精神病人或者未成年人时,由其监护人(父母、配偶、子女等)代为签订。监护人代为签订赔偿协议的,也必须提供材料证明与受害人的身份关系。
侵权一方签订协议如果是其本人,当然没有任何毛病,如果不是本人,由第三人代为签订,为了避免侵权人“事后反悔”或拒绝履行,相应的委托手续、材料、身份证明参照受害人由第三人签订的情形。
2、赔偿内容明细需明确且具体
在签订赔偿协议时,针对各赔偿项目约定相应赔偿款并附上相应的详细赔偿明细金额,这种约定内容更为清晰、明确、具体,尽可能把能想到的、能预料到所有赔偿项目都涵盖进去。受害方最好治疗结束后,咨询医院的意见,了解清楚恢复情况、后续治疗需要、伤害对于以后生活自理能力、劳动能力的影响等,有需要的,由相关机构鉴定。在清楚所有情况后,根据法律规定估算能够获得多少赔偿,再与侵权人签订赔偿协议,避免盲目签订协议,失去本应获得的赔偿。
3、协议签署过程经过充分的磋商并留有痕迹
协议签订后,侵权方见赔偿多了或受害方见赔偿少了,双方都可能会主张在欺诈、重大误解,显失公平、乘人之危等因素,拒绝履行协议。为防止这种状况,应在协议中明确表达如下意思:协议系双方平等协商、自愿达成的意思表示,协议签订时,双方已经审慎考虑过事件全部情形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,包括但不限于当事方在事件中的过错、与此相关的法律规定、受害人已经检查出的和未检查出的受伤状况、受害人因事件已经支出和未来将会支出的费用。同时保留相应的整个磋商过程见证材料,比如微信、语音、电话录音、每一次的沟通结果、每一次的商谈纪要、见证人等材料,证明签署协议的过程是双方经过反复“讨价还价”的结果,是双方经过多轮协商、磋商达成的结果。
如果您遇到此类问题,欢迎咨询信之源律师事务所,我所提供免费在线律师咨询服务,欢迎您前来了解咨询。